大江东去 于 2004-11-1 15:44:00 发表在:革命左派论坛
全面评价邓小平和改革开放(六)
--许家屯《香港回忆录》读后感
(初稿于2002年8月修改于2004年9月)
作者: 靳草
日期: 2004-10-30 01:22
(一) 关于农业的所谓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以及国内外资产阶级宣传工具吹嘘的最多的就是在中国农村所谓"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到户取得的所谓成功。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媒体千万遍地宣传邓小平的政策怎样使农民富了起来,好象邓小平成了中国农民的"大救星"似的。至今,许多没有做过调查研究而上了当的人,仍然在这个问题上受着蒙蔽。
从表9可以看出,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在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八年间增加了15723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2.5%;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二年间增加了13147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1.6%。改革开放后的粮食年平均增长率比改革开放前低36%。
如前所述,建国后三十年的中国农业,在千百年一直没有显著发展的极为落后的中世纪农业的基础上,几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完全的肩挑臂拉手提起家,修了84000座大、中、小型水库,17万公里沟河堤坝,1万公里江堤,打了210万眼机井,修梯田平土地新增灌溉面积3亿亩,极大的控制了旱涝灾害的影响,初步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化肥使用量从无到有,至1979年已经超过1000万吨;各种粮油作物已实现了良种化;机械化、电气化的初步实现大大改善了耕作条件;其他如改良土壤、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收获、保管等条件也都已大大改善。
研究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变化,就会发现,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还是前三十年建设的。灌溉面积和灌溉动力也基本上没有显著增加。以农用灌溉动力为例,建国后三十年由12.8万马力增加到7122.1万马力,增加了556倍,而改革开放十年后的1989年为7828.1万马力,十年间只增加了28.5%(以后年份统计资料缺)。农业机械拥有量在1985年大中型拖拉机达到85.7万台、1990年小型拖拉机达到698万台以后,即开始出现下降,2001年全国仅生产拖拉机3.8万台。
稍有农业常识的人都知道,每一粒粮食的生产都是"水、土、肥、种、密、保、管、工"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难道毛泽东时代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对改革开放后粮食增产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吗?
改革开放以后对粮食增产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化肥。自1979年后,农业化肥的生产与使用一直逐年大幅度增长,二十余年里增长约三倍以上。这主要是七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批准开始引进的一批大型化肥生产设备相继陆续投产以及大量进口的结果。在水、土、种、密、保等条件具备以后,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成正比。但这是有限度的,即在基础条件的增产潜力释放完以后,增加再多的化肥施用量也没有增产效果,反而对土壤有害。因此,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粮食总产量在达到接近5亿吨的最高产量后,就出现了徘徊,并在九十年代后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至于属于农产品的油料、棉花、肉类总产量在改革开放后的大幅度增长(分别为3.5倍、1.4倍、5.0倍)则完全是粮食产量的增长效应。因为粮食产量特别是单产大幅度提高以后,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就会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寻求更多的经济价值。油料、棉花、肉类以及水果等当然是他们投资少见效快的选择项目。这些农产品生产的增长是粮食产量增长的结果,当然也是毛泽东时代建立和积累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结果。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后,被官方媒体吹的增长最快的最初七年间(1980年至1986年),粮食产量只增长了5898万吨,平均每年增长843万吨。而与这七年紧挨着的前七年,即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3年开始至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开始的1979年七年间,粮食总产量就增加了9165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309万吨,比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最初那七年的增长幅度高出56%之多。
这个事实正好说明,经过文化大革命,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中国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发展后,就开始显示出快速大发展的气势,而邓小平改革开放后初期的某些发展不过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惯性而已。其他一些行业在改革开放后的某些发展的原因也是这样的。这与前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上台以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仍有一定发展速度是类似的。这是历史上的一种"遗产效应"。只是,由于上层建筑领域里倒退变化的破坏作用,这种发展只能呈逐渐衰微弱化之势。
但是,对这么一个鲜明的对比,邓小平就是一字也不敢提。因为人们一旦知道这个事实就会明白,这毫无疑问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二十多年来,中国媒体一直掩盖封锁这个铁的事实。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被吹的取得的成就最大的一个"汽球",他们正是在这一点上制造了一个大骗局。
同样都是七年的时间段,把1973年至1979年增长9165万吨说成是"缓慢停滞",把1980年至1986年增长5898万吨说成是"快速发展",邓小平和他的那些吹鼓手们依据的是一种什么比较理论和方法呢?这是一种什么嘴脸呢?
邓小平只是说他的分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那么就按邓小平常常作为"发展停滞缓慢"阶段的开始年份1957年来说罢,如果在这一年重新分田到户,就凭当时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按照当时的粮食亩产水平,每人一亩多地,能获得现在这样的单产和总产吗?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不是缺乏基本的农村、农业知识的问题,而是一种居心叵测的贪天之功为己有的骗术:把人家的成就说成是自己的,再把人家说成是一钱不值甚至"浩劫灾难"。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成就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是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十年自力更生艰苦卓绝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硕果。是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全党动员、大办农业、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作出一些发展的表面现象的秘诀,就在于中国有一个在毛泽东时代蓄积了巨大遗产和潜力的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可供榨取和剥夺。因此,把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归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就象一棵果树经过辛苦的栽培,就要结果了,或者已经结果了,换了主人,这位新主人就说能吃到果子全是他的功劳,这不是弥天大谎吗?邓小平贪天之功为己有,吹嘘成他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上,邓小平制造的一个政治大骗局!
然而,骗局是不能长久的。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来,在邓小平"行业剥削行业、沿海剥削内地、城市剥削农村、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政策下,对农村榨取多多、投入少少,由于资本主义复辟造成的农村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破坏,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也发生严重破坏,即农民所称的"水利老化、农机锈化、土地薄化、种子退化"等一系列变化,虽然毛泽东时代亿万农民三十年肩扛手抬挑灯夜战用血汗建立和积累的已经相当雄厚的基础条件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使得中国农村暂时不会回到旧中国的一穷二白的地步,但农村、农业、农民面临着破产的威胁,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媒体已经
无法掩盖的日趋严峻的"三农危机"。
中国的农业现在每年为全社会提供4亿多吨粮食,6300多万吨肉类,2800多万吨食用油料,4300多万吨水产品,每年还为其他行业提供大约1.5亿廉价劳动力,包下了全国几乎全部脏苦累毒差的活计,苦苦地支撑着十三亿中国社会的运转。
然而,现在的统治者和新资本家们怎样对待农民的呢?各种名堂的摊派、集资、提留、吃拿卡要象一把又一把的刀子架在农民的脖子上;坑农害农,丛出不穷;大批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假冒伪劣药品销往农村;把环境污染的祸水引向农村,淮河、沱江的污染震惊中外;合作医疗垮掉了,毛泽东时代农村医疗卫生革命的成果荡然无存,"穷愈病,病愈穷"的恶魔又缠在了农民身上,农村艾滋病、癌症、血吸虫病等新旧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触目惊心,;《九年义务教育法》被政府带头违犯了,农民孩子上学又变得极为困难,农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有城市的十六分之一;城乡资本家勾结起来侵占农民土地,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无着;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种毒、人口贩卖、黑社会、封建复辟,等等,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泛滥成灾,甚至大大超过了旧社会;城乡差别之大、农村百姓自杀率之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县乡村财政普遍陷入困境危机,有资料显示,这三级财政债务有8000亿之巨。而这些年所谓的"扶贫",据有关部门资料,全国只有不到10%的扶贫贷款真正到了农户手中,其余的都被各级党政挪用、挥霍、贪污了。喊了十多年的"减轻农民负担"就象喊了十多年的"反腐败"一样,使数亿农民陷入了日益严重的贫困化,陷入了无力自拔的社会最底层。毛泽东时代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变成资本主义复辟危机最为集中的泥潭和深渊。
(二) 关于工业与交通运输的所谓发展变化
从表九可以看出,所列出的8项工业交通指标,在改革开放后22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全部低于改革开放前的28年,平均低58%。分别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血液"、"大动脉"、"小动脉"的煤炭、石油、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里程在改革开放后的23年中分别增长了75%、55%、19%、38%,平均年增长率分别是2.6%、2.0%、0.9%、1.7%;而毛泽东时代28年间这四项指标分别增长了8.62倍、240.25倍、1.12倍、6.03倍,平均年增长率分别是8.7%、22.5%、2.9%、7.8%,两个时代四项指标平均增长倍数是137倍之差,平均
年增长率是5.8倍之差,差距十分巨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占我国能源供应量80%的煤炭产量,1979年达到6.35亿吨,约为1952年的十倍。为了生产这些煤炭,建设的中等城市就有30多座。改革开放以后增加的约6亿吨产量,是按照改革开放后祸国殃民的所谓"有水快流"的资源开采政策,主要由个体私营性质的中小型煤炭企业生产的。这些中小型煤矿在地质勘探、机械电力、采掘等方面不得不依托国营大型煤矿,是建国后煤炭行业积蓄的潜力的释放。国家在改革开放前每年对大型国营煤矿投资170多亿人民币,改革开放后逐渐减少,至目前已完全断绝,因此煤炭工业是完全吃毛泽东时代的老本。
石油工业也是这样,改革开放后23年增加55%的产量完全是毛泽东时代就已经开发的油田增产的。已开发数年的塔里木油田至今未传捷报。南海周边国家二十多年来已形成1800万吨的生产能力,有些国家已由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而我们国家却整整二十多年没有在南海油田生产出一桶石油。
我国的铁路建设在建国后的三十年间建设了营运里程近30000公里的100多条干支线,形成了全国运输大动脉的框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建设了不到10000公里,其中在九十年代中期京九铁路建成前基本上是改造为主,而京九铁路的相当一部分工程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完成了。改革开放后不仅在铁路建设速度方面,在工程的艰难程度上也是根本不能与建国后三十年相比的。象成昆线,隧道与桥梁占到全程的三分之一,而且那时的施工机械化水平很低,远不能与现在相比。公路建设的情况也与铁路相类似。
总之,在发展经济的最基础的基本建设方面,改革开放后一直在吃毛泽东时代遗产的老本。从经济价值上来说,改革开放后,仅煤炭、石油、铁路、公路四个系统的遗产每年就提供大约上万亿元人民币的效益。
改革开放后的所谓经济发展是潜力释放型的,搞了一些基本建设,由于受腐败的影响,也是少慢差费,建设的规模、速度、质量、效益根本无法与毛泽东时代相比。据2004年的审计报告,象长江堤防这样维系着中下游数亿人民生命安全的水利工程,竟然有一半以上是"豆腐渣工程"。国家的投资成了"唐僧肉",肥了官员包工头。例如三峡工程,耗资2500亿人民币,已超过原来预算数倍,工程质量还要清外国人监理。青藏铁路,二十多年前就已修到格尔木了,拖到现在才重新上马。风靡全国的回扣之风就是发端于工程建设部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高速公路据说每公里造价仅7000万人民币,实际结算都超过一个亿。又据揭露,一九七八年后的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约在4000多亿(与之相比,此前二十多年只有1.5亿)。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就这样被少数人装进了腰包、打了水漂。
在改革开放后22年间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工业产品有这样几种:钢铁4.4倍、电力5.2倍、水泥8.7倍、纯碱6.1倍、硫酸3.9倍、汽车12.5倍、化纤25.4倍,但是它们的年平均增长率仍然大大低于改革开放前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些产品都是属于中下游产业的产品。如钢铁,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就已具备建造大型钢铁厂的能力并且极大地发展和改善了增加钢铁产量必需的运输、采矿、煤炭、电力条件;实际上我国的钢铁产量主要还是靠的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建立的十多个钢铁基地,即使像宝钢这样在改革开放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钢铁企业也还是在改革开放前就决定并开始建设的。其他几种产品也与钢
铁生产相类似。至于家用电器类的如彩电、空调器、冰箱、电话等被当成改革开放成就宣传了许多年的属于下游产品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也几乎全是在牺牲了国防工业发展的代价下,由军工企业转产的。这些中下游工业产品以及家电产品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中所占的分量,与基础原材料和交通相比差别极大。
建国后三十年,我国规模宏大、门类齐全、具有一定先进水平的工业交通体系是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王进喜、孟泰这样一大批工人阶级先进代表人物的带领苦干下,数千万工人阶级花费了无数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从一穷二白、赤手空拳起家,用锤子、铁镐,一下一下敲出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先是"放权搞活、承包经营",接下来是不断扩大的亏损、三角债,不仅没有搞活,反而一个个被改得半死不活,有的甚至很快就给搞死了;但他们根本不去总结"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教训,闭上眼睛一个劲的喊"深化改革",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扭亏增盈解三角债,结果
是资不抵债、每况愈下;最后为了掩盖这改革开放的败绩,就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重组"为名义,破产倒闭,卖光送光。现在,县以下企业、中小企业几乎已经全部私有化;大型、特大型企业有的也已经破产,还有点油水的也被一个个特权利益集团所把持控制,也正处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在国内统治者的招引下,国外垄断资本正在大举进入,有一定技术水平、可以为外国资本赚钱的企业已经被一个又一个的合资利用,经济殖民化正在随着私有化的基本完成而大规模展开,整个中国正在成为危机重重的国际资本主义的"最后的晚餐"。广大工人阶级由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公重新沦为国内外新老资产阶级的雇佣劳动力,等待着他们的是失业破产、日渐绝对贫困化、重新被甩到死亡线上挣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