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伟大的基督耶稣致敬!
向所以为了探索和人类奥秘而默默无闻作出努力的人们致!
基督教爱唱歌
宁静时刻 
有情天音乐
生命的执著
----------------------------------
耶稣一生简介
主页 > 耶稣的历史和编年大事记> 耶稣一生简介
耶稣(也称为基督,意思是王或弥赛亚)2000年前生于以色列。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
神爱你并与你同在
彼此相爱
每个人都极其宝贵
福音:神的国度已经临到地上
关乎天堂或地狱的审判的实际情况
若求告神,神就必赦免
耶稣最受争议的就是他一直声称自己就是神,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罗马当局几次审讯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除了自称为神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说服以色列南省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决。
耶稣残忍地遭到严刑拷打,然后双手被人挂起来,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这种行刑方法使得空气无法戏入肺部,三小时以后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却见证说,他三天以后从死里复活了,而且此后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很多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耶稣自称为神是真实的。后来,耶稣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见证人说他从那里离开了地球,升到天上去了。
因为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约3000跟随者。宗教领袖执意镇压跟随耶稣的人,但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去死也不肯否认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时间,罗马全境(小亚细亚、欧洲)到处都有人跟随了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为官方宗教。500年以后,希腊境内希腊诸神的庙宇也都改造成了教会,成为跟随耶稣的人聚会的场所。虽然耶稣传讲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机构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错误地传播,但耶稣的原话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万古长存
耶稣的历史和编年大事记 > 耶稣前编年大事记——耶稣降生前750年间的巴勒斯坦
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耶稣生活的土地——巴勒斯坦经历了长期的权力斗争 (参见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图)
巴勒斯坦就是现在以色列的一部分(参见当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图)
耶稣自己的民族——犹太人饱受各个帝国的奴役和掳掠。
这期间犹太人只有80年的自治时期(结束于耶稣出生半个世纪前),除此以外750年间他们都失去了自治的权利。
耶稣出生的时候,罗马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已经得到了巩固。
----------------------------------------------------------
时间(主前) 事件/阶段 备注
750-612 亚述帝国
612-539 巴比伦帝国
539-331 波斯帝国
331-143 希腊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主前331-198年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的将军们瓜分了帝国。托勒密一世将军统治巴勒斯坦和埃及,塞琉古将军则掌管叙利亚、巴比伦和小亚细亚一大块土地(参见地图)
主前198-143塞琉古王朝:统治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攻占巴勒斯坦(参见地图)。
143-63 犹太(马可比)王朝 哈斯蒙尼家族(后来被称为马可比家族)领导犹太人进行独立起义
63 罗马帝国 朱列·凯撒大帝统治期间,罗马将军庞培于主前63年占领巴勒斯坦(参见地图)
40 邻近的巴特亚人入侵巴勒斯坦,立当地一个名叫安提贡的犹太人做王
37-4 大希律做王(受罗马政权统治) 希律得到马可·安东尼和渥大维(即以后的奥古斯图·凯撒)的支持,罗马参议院任命希律做巴勒斯坦犹太人的王。
主前37年,希律在罗马的支持下率军重新攻占巴勒斯坦。
主前20年,希律为了赢得犹太人的民心,开始重建犹太圣殿。
主前6年,耶稣诞生。希律想要找到并杀死耶稣。耶稣全家人逃往埃及,一直等到希律去世。
主前4年,希律死。
公元前4-39公元 希律的三个儿子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三,各自为政(受罗马政权统治) *希律·非利普(主前4年-主后34年)——统治加利利以东地区。
*希律·亚基帕(主前4年-主后39年)——统治加利利和裴利亚:他砍了耶稣表兄(施洗约翰)的头,参与了定耶稣死罪的过程。
*阿奇崂(主前4年-主后6年)——统治撒玛利亚、犹太和以土买。
------------------------------------------------------------
值得注意的几方面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以色列北部靠做木匠为生。(参见当代以色列地图) ; (参见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图)
耶稣教导了众人三年时间
耶稣的宣告很极端,吸引了数千人跟随他。
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以“亵渎”或自称为神的罪名控告耶稣,应这些人的要求,耶稣被杀害。
跟随耶稣的人报告并记录下他受刑之后四十天里不断生动显现的过程。
时间
事件/阶段
地点
主前6年
出生 (最近历史学家为了与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保持一致将这一时间前移)
以色列:伯利恒
前6-4
婴孩期
埃及
前4年-主后26年
青年
以色列:拿撒勒
27年
耶稣开始公开宣教
以色列:约旦/耶利哥/撒马利亚
27年
遭到家乡拿撒勒人的厌弃
以色列:拿撒勒
27-29 年
在加利利传道
以色列:加百农、加利利海
29 年
在犹太/耶路撒冷地区传道M
以色列:犹太、耶路撒冷
29 年-该年冬天
在比利亚传道
约旦:比利亚
30 年
回到犹太/耶路撒冷地区
以色列:犹太、耶路撒冷
30年4月
在耶路撒冷的最后一个星期(受审/被捕/遇害)
以色列:犹太、耶路撒冷
30年4-5月
据说从死里复活、最后的显现
以色列:犹太(南部)加利利(北部)
---------------------------------------------------
耶稣几次预言自己要在耶路撒冷遇害
耶稣并没有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或者避开耶路撒冷
耶稣忍受了持续16个小时的身体上的巨大摧残
耶稣忍受了持续16个小时的精神上的巨大折磨
耶稣被折磨至死,被人埋葬
跟随耶稣的人报道并记录下他遇害之后四十天里一次次实地显现的经过。
日期/时刻
事件(全部发生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
主后30年4月10日,星期日
耶稣从每天晚上所住的村庄伯大尼赶到2英里(约3.6公里)外的耶路撒冷
主后30年4月11日,星期一
耶稣谴责圣殿里面进行的钱财交易活动,与大祭司争论
主后30年4月12日,星期二
耶稣预言/宣告自己被杀的日期;与宗教领袖辩论;回答关于最大诫命的问题。
主后30年4月12日,星期二
犹大和人商量好出卖耶稣
主后30年4月13日,星期三
耶稣警告宗教领袖,称他们是假冒伪善的人和毒蛇的种类;耶稣在橄榄山上因耶路撒冷遭弃绝,即将被毁灭而哀哭。
主后30年4月14日,星期四,
晚上6:00——11:30
与门徒最后的晚餐——逾越节的宴席
主后30年4月14日,
星期四晚上11:30——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凌晨1:00
客西马尼园——耶稣等候抓捕他的人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凌晨1:00——1:30
园中对峙,耶稣被捕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凌晨1:30——3:00
第一次受审:亚那曾做犹太人的大祭司16年——耶稣第一次挨打
"
第二次受审:现任犹太人大祭司该亚法和公会——耶稣被打得浑身是血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凌晨3:00——5:00
囚禁在该亚法的宫殿内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早晨5:00——6:00
第三次受审:所有的犹太长老(包括大祭司)、文士和公会的人。他们决定要求罗马当局除掉耶稣。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早晨6:00——7:00
第四次受审:在罗马总督彼拉多面前受审问,彼拉多说:“我没有查出这个人犯了什么罪。”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早上7:00——7:30
第五次受审:在大希律的儿子希律·亚基帕面前受审问,加利利属于他的管辖范围。耶稣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因此不久希律就将他解往彼拉多处。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早上7:30——8:30
第六次受审:彼拉多一再想释放耶稣,但犹太领袖执意反对。彼拉多对耶稣施以酷刑,把耶稣打得面目全非,想让犹太人的领袖收场。但犹太人要求把耶稣钉十字架。彼拉多一开始不愿意,但最后还是下达了处死耶稣的命令。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上午8:30——9:00
彼拉多手下的罗马兵丁将耶稣带进衙门,嘲笑他,继续打他,甚至将刺扎入耶稣的头骨内。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上午9:00——12:00
耶稣被迫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然后被钉到十字架上
主后30年4月15日,
星期五中午12:00——下午3:00
十字架上,最后三个小时
主后30年4月15日,星期五下午3:00
断气
主后30年4月15日,星期五
埋葬
主后30年4月17日,星期日
“复活” —— 耶稣被钉死在十架后,首次向人显现
--------------------------------------------
耶稣临终说的话表明他的个人使命完成了。
见证人说的话突出了耶稣的显著地位
他因窒息而死不容置疑
外部同时发生的事件增添了戏剧性。
话语/事件 重要意义(传统的属灵解释)
话语:“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耶稣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