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城
在我国现行的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的本民族宗教,它植根于中国这块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产物,与世界宗教相比,道教在教理、教义、教规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与世界宗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从出世与入世问题,生死、神形的关系问题以及因果报应问题等方面加以阐述,从而进一步认识道教作为一种民族宗教所具有的特点为。
一、 关于出世与入世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出“关于人死后如何”的命题,即出世问题。而道教还提出了“人
如何不死”的命题,即入世的问题,从而展现了道教与其它宗教派别不同的特点。
世界宗教在信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主张在现实社会之外存在着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和神秘主宰,强调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对立,具有强烈的出世主义特点。它们把世俗生活看作虚幻的和暂时的,而将超现实的“彼岸世界”的生活看作是永恒的。它们认为永生、解脱、灵魂得救,进入“天国”等彼岸世界才是真实的,幸福的,而今生在尘世中的世俗生活则是虚幻的、痛苦的,它们不对世俗的现实生活做出任何实际的解决,而鼓励人们幻想“未来世界的生活,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基督教要求信徒顺从,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坐等基督救赎,使灵魂在虚无瓢渺的天堂得到永生。佛教教义以说苦为个人的求生意志和个性的堕落,要求信徒断欲念,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从而把人们引向消极顺从和忍耐的道路,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指导下,世界宗教使人们自愿忍受现实世界带来的种种苦难和折磨,以求死后其灵魂享受“未来世界”的福音。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一方面坚信虚无飘渺、奇妙纷繁的神仙世界的存在,同时又相信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自身,而非取决于天命。《抱朴子》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全亿万年”。道秘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人只要修道养生,安神固形,就能得道成仙,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以登清虚三境(即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把理想寄希望于现实世界,从而深深打上了“入世”的烙印,表现了道教与世界宗教的差异。
世界宗教在信仰上表现为轻今生、重来世的神秘主义特点,反映了消极的人生观。而道教重来世,但更重今世,具有鲜明的入世主义倾向。道教的这种入世主义思想启发、诱导人们去探索人体、人生、命运、社会、宇宙等方面的奥秘,充分显示了中国人重人生、乐人世的积极生命观;显示了中国人民既重实际,又富于幻想的民族精神。
二、 关于生死、神形关系问题
灵魂(神)与肉体(形)的关系是宗教的基本命题之一。世界宗教以“灵肉两分论”。
和“灵魂不死”的观念为基础,论证灵魂与肉体是可以离异的。当灵魂附于肉体,同肉体结合在一起时,人是活的,一旦灵魂离开了肉体,而到了另一个世界,人就死了。一般宗教生死观认为,肉体是暂时的,而灵魂是永恒的。人的肉体虽然死了,但灵魂却不死。
基督教的耶稣“复活说”和佛教的“生死轮回说”就是这种观念的系统化,根据基督教<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又复活升天,从而得到永生。佛教“生死轮回说”认为,人受业报支配在天、人、阿修罗即魔鬼、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轮回,而人要摆脱六道轮回,从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其办法是在佛教义理的指导下修持戒、定、慧三学,消灭欲望,达到不想、不说、不做即不造业,就能跳出轮回,进入永恒的寂灭,即涅槃境界。世界宗教的这种生死观,引导人们不仅要思考生前怎样去接受神的统治,听从神的旨意,而且还要人们考虑死后能否升入“天堂”,怎样进入“天国”。人们不仅要忍受生理的痛苦,还要忍受心理压迫的痛苦,具有双重压迫的意义。
在生死、神形关系问题上,道教与世界宗教不同。道教追求长生久视、生道合一,也即是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老子想尔注>说,公乃生、生乃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生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具其一焉”;“生,道之别体也”。道教认为神与形是生命存在的两方面的依据,形神不能离异。<西升经>提出:“形神合同,乃能长久。”形神同体相保成为道教的基本观点。道教从养生方法理论出发,探索生死、形神关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较强的实践意义。在道教中,有吐纳、导引、服食、金丹、养气、炼气等养形方术,又有“存神”、“存想”、“主静”、“坐忘”等养神方法,实质上是把物质性的“气”提到最高的地位,从而和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是医药学,养生学,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等瓣发展结下不解之缘。
三、 关于因果报应问题
道教和世界宗教的不同,还表现在对因果报应问题的理解上,世界宗教在虚构美好“未
来世界”的同时,还宣扬上帝、亡灵、天堂、地狱等的报应论。基督教提出“原罪说”,认为人是被上帝处罚到地球上来的,生下来就有罪,人生活在世间就是为了“赎罪”。人们只有甘心承受磨难,洗刷自己的罪孽,祈求上帝的恩赐,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国”,否则就被打入地狱。佛教在因果报应问题上,用“业报”解释人生命运,主张世人之本质上在于造业受报,并用十二缘起(即无明、行、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说明人生之苦的形成。佛教还用生死轮回与十二缘起结合进一步解释因果报应。人如果做了好事,来世就会变成天、人:如果做了坏事,来世就有可能变成畜生、饿鬼。因此,人只有广积善缘,才能最终跳出苦海,摆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寂静境界。
道教也提倡报应。道教在吸收和授引儒佛两教的同时,将主宰善恶报应的超自然的异己力量改换为道教的司过神(意即专门将道教徒所行之事分别“善恶”逐一登记,借以考查功过的神灵),从而形成了道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又说:“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而一日有一恶,三年 正确性降之祸。”但道教的因果报应论与世界宗教的因果报应论又有不同。世界宗教的报应论主要是为了求行自身的解脱,以免受来世之苦。道教的报应论不仅劝说人们求得自身的解脱,而且提醒人们为了子孙后代积功累德。道教的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承负说”中,“承负说”认为人的今世祸福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自身的功过也将会留传给后世子孙,并由子孙来承负。道教的“承负说”作为道教的伦理观,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在宗教上的反映,它把宗教道德他儒家“三纲五常”结合起来,显示了中国人重血缘、重家庭、重德性的伦理道德道德观,与西方文化轻血缘、轻家族、重个体、重理性的伦理观形成明显的差异。
最后,本文还要提及一点:通过上述道教与世界宗教三方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道教只停留在民族宗教上,而不能成为世界宗教的原因所在。道德,道教带有强烈的民族性这不使它难于与外国文化相互兼容,融合一体。其次,道教试图通过炼丹、服丹以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这只是一咱宗教幻想。再次,宗教总是包含着迷信成份,即使是世界三大宗教也不例外。
吴铁城和同学们研究员教授们在一起
沈老师介绍吴铁城:吴铁城付教授爱好理论研究,爱好写作,爱好健康活动。毕业于杭州大学。
以上文章发表在 福建道教杂志 2004年第2期 总第24期 第14页。